可是,好景不长,公元前77年,大汉丞相田千秋薨逝,失去了靠山的官二代,立马露出了自己怯懦的本质——人家魏相还没有找他的麻烦,我们这位田公子就因为害怕,而自己辞官跑路了。
会丞相车千(田)秋死,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,自见失父,而相治郡严,恐久获罪,乃自免去。
魏相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立马派人去追,可是田公子早就被魏相的作派吓坏了,说什么也不回来,魏相气得跳脚大骂。
不过,魏相的话语,却非常值得我们玩味:
相独恨曰:“大将军闻此令去官,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。使当世贵人非我,殆矣!”
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:如果大将军(霍光)知道了这件事,必然会认为我是因为田丞相死了,就故意去针对他的儿子的。让领导对我产生这么严重的误会,我要倒霉了!
果然,当霍光知道了这件事之后,并没有追究田公子的经济问题,而是批评魏相“不识大体”。
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:“幼主新立,以为函谷京师之固,武库精兵所聚,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,子为武库令。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,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,何浅薄也!“
虽然,霍光的话说得非常冠冕堂皇,但是,只要我们稍微联系一下,上文中所说的“桑弘羊门客事件”,就会发现其中的蹊跷之处:
桑弘羊的门客犯事,魏相依法处理,就是“光荣、正确”;而当田千秋的儿子犯了事,自己跑路,魏相只是领导责任,就被定性为不识大体了!
霍光这“看人下菜”的事情,做得也太明显了吧?!
那么,霍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
其实,各种缘由青史君在上文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:上官桀与霍光是政敌关系,所以,魏相处罚桑弘羊的门客就是正确;
而这田千秋曾经帮助戾太子刘据平反,和霍光属于绝对的盟友关系(戾太子刘据和霍光是什么关系,就不用青史君再多言了啊?)!所以,就是魏相没有责任,也要背锅!
这也是为什么,一向执法甚严的魏相,在知道“贪官”田公子逃跑后,说出那些奇怪之语的根本原因。
不过,官场上的事情,就是这样:一旦领导亮出了自己的态度,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“顺理成章”了。
不久之后,曾经被魏相惩治过的那些权贵们,就借着这个机会,想要整死魏相——他们联名上书,魏相这个人没有立场,为了政绩,滥杀无辜!
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,事下有司。
好在霍光虽然精通权谋,但是底线还在——他知道,在这件事上,魏相并没有实质性的过错;自己之所以那么说,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。
不过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里,霍光肯定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魏相,承认自己之前做错了。
最终,霍光以“田公子之事”的领导责任,将魏相下狱问罪(要是以“滥杀无辜”的逮捕魏相的话,他基本就死定了);不久之后,又将其重新启用。
大将军用武库令事,遂下相廷尉狱。久系逾冬,会赦出。复有诏守茂陵令,迁杨州刺史。
不过,也有人认为,魏相之所以会被从轻发落,更多的是因为,他的好友丙吉从中斡旋的结果。
但是,青史君认为:以丙吉的能量,最多只能做到“刀下留人”;如果想要魏相东山再起,非霍光首肯不可。
无论如何,魏相算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。
青史君相信:从彼时开始,魏相的心性已经有所改变——他真正地采纳了好友丙吉的建议,开始收敛自己的脾性,韬光养晦,等待时机。
相与丙吉相善,时吉为光禄大夫,与相书曰:“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,方且大用矣。愿少慎事自重,臧器於身“相心善其言,为霁威严。
时间兜兜转转就来到了公元前74年,此时的大汉天子虽然已经换成了汉宣帝刘询,但是国政大事,依然牢牢被霍光把持。
不过,我们的魏相同志,由于参透了为官之道,所以,他业已位列三公,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御史大夫。
四年之后,霍光薨逝。
虽然,在霍光弥留之际,汉宣帝非常“上道”地将霍光的儿子霍禹突击提拔为右将军(仅次于霍光的大将军爵位),貌似是在告诉大家:霍家的荣耀依旧。
但是,很多明眼人都知道:一朝天子一朝臣,这位经历过民间疾苦,明知道自己的发妻是被霍家人毒死的情况下,依然对霍光笑脸相迎的少年天子,绝对是个狠人!
可惜,早已毫无敬畏之心的霍家人却没有这种觉悟。
有一天,霍家的家奴和御史大夫魏相的家奴驾着马车,在长安大街上相遇。
早就豪横惯了的霍家奴才,不仅“别车”,而且还打到魏相府上兴师问罪,说魏相管教不严,冒犯右将军车驾。
由于,此时宣帝还没明确释放出要“弄”霍家的信号,所以,逼不得已的魏相最终竟然亲自跪下谢罪,霍家的家奴,才骂骂咧咧地离去。
后两家奴争道,霍氏奴入御史府,欲躢(ta)大夫门;御史为叩头谢,乃去。
青史君相信,在魏相跪下的那一刻,所有的屈辱往事,一定都在他的脑海里一一闪现:曾经自己秉公执法,却因为霍光的“暗箱操作”,而遭受牢狱之灾;现在自己是堂堂的御史大夫,却要向一个奴才,低头认错·······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