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实没人买,因为你的货物要让买的话,就有一个价格的问题。
要么物以稀为贵,要么就是刚需。
可是,这些货物四海杂货瑞祥布庄里面都有。
但是论起价格来,四海杂货和瑞祥布庄里面的绝对便宜。
这些商人最想卖的,当然是银子——卖了银子直接就能拿回去了。
可是银子的话,价格就比大明宝钞价格要贵,贵,自然就没人买!
有了潘辛的前车之鉴,也没人再打算着去找这个便宜。
如果卖大明宝钞呢,潘辛那种肯定不行,就得是带“御”字的,这种陈舟并不禁止。
问题又来了,你得卖到比四海杂货便宜,否则,又哪会有人买呢?
但问题也正在于此,比四海杂货便宜,那根本就是赔本买卖啊!
不知道这位陈大人是怎么想的,难道他要布施不成?
陈潜等人是不着急,陈舟已经保证他们的利润,众客商是打落牙齿和血吞,这趟买卖——做的憋屈啊!
不过,有些细节,他们倒是搞明白了。
大明宝钞的确不值钱,这是大明御钞。
这可是能够和银子一比一来使用的,这一贯的大明御钞,可就是一两银子,实打实的一两银子。
拿到旁边的钱庄去,就可以直接换到一千个铜钱,外加五个铜板!
五个铜板的红利,这说起来,也不少了。
流民不会换银子,换银子就亏了。
一两银子只能兑换一千个铜钱,也只能兑换一贯的大明御钞,一贯的大明御钞却可以多兑换到五个铜板——这就是大明御钞能够流通的原因了!
有利可图,就更不要说四海杂货那一分的利了。
因为控制银子,实际上是很困难的,铜钱也一样。
但是中间加上了大明御钞,银子和铜钱的比例就以一种特别的汇率稳定下来了。
大明御钞起到了一种固定价格的作用,对于一种货币而言,没有什么比稳定更重要了。
而四海杂货店作为这里最大也是唯一的的杂货店,成了大明御钞的最强支柱,用实物将它支撑了起来。
经营过一段钱庄的余利,佩服得是五体投地,他在陈舟交给他这个任务的时候,还一直在发愁如何处理,如何用这个大明御钞去骗流民手中的铜板。
没错,在他看来,这就是骗,没想到居然如此轻而易举!
大人说的对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啊——这叫什么来着,对了,经济学!
赚银子的学问啊!
换银子多给铜板,买杂货便宜出售,没有崩溃不说,生意还蒸蒸日上!
这钱都是怎么赚来的?
剩余价值是怎么剩下的?
余利一边打着算盘,一边摇头,理解不了!
客商们很奇怪,怎么会没有人买呢?
所谓货到地头儿死,自己运到这里了,花费的银子也不少。
可是最终搞明白了,也都傻了,这就是条链子,,哪个环节都是滴水不漏。
简单说,自己这些货物除非白送,或者至少把那五个铜板和一分的利让出来。
可是这样一来,加上运输的成本,别说赚钱了,不亏的死去活来才怪!
流民有银子的,必然会去换铜钱,因为有利可图,然后铜钱有必然会换成大明御钞,因为只有大明御钞,才能拿来在四海杂货买东西,也只会拿去四海拿货买东西,因为四海杂货的东西便宜。
大明御钞被控制了,银子没得人用,铜钱也没得人用——按照大明御钞的价格,让客商收大明御钞,他是不甘心的,离开了这里,没什么用啊。
可是想卖银子,或者卖铜钱,这一来一去,等于价格比四海杂货至少高出两成,哪有人会买?
那就用大明御钞,然后再去钱庄兑换呗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结果,收了一堆大明御钞,兴冲冲的拿去钱庄,要换银子才知道,钱庄对私不对公——解释也简单,只能兑换零钞,整的也可以,每人每天不超过一贯!
超过的也可以,每贯收一分的手续银子!
每个进去的客商都是一口老血喷在了钱庄的柜台上,这都是哪个杀千刀的想出来的?
有人猜测是那位监军大人,客商们断然否认,这不是积年在银子账簿里打过滚的,绝算计不到这种地步!
就算陈舟在户部待过,年纪轻轻也绝不至于此。
没错,这就是一场算计!
几家欢乐几家愁,柴挺然就很高兴,连牢骚都少了很多。
问题解决了,不仅是大明宝钞,只需要盖上印章,就可以成为大明御钞,而且那一堆杂货最终还是由四海杂货收回来了。
四海杂货可以拿银子买东西,只要价格够低。
最后还是,四海杂货的掌柜大发慈悲,把路费给加上了半成。
客商们感激涕零,不过这几个月长途跋涉的辛苦,是白费了。
几个人不服啊,可是怎么能赚到钱呢?
很明显,这里的生意是被人控制了的。
人家有门路,人家认识人,人家到了这里,就能够和官方沟通,就能够至少分得一成的利润。
门路摸清了,可是想找这位大人却找不上,钱庄、四海杂货、瑞祥布庄这些都找遍了,得到的都是摇头。
最后,还是从陈潜这里得到了启发,经由陈潜,不,是和客商陈潜签订了契约。
这样,如果还想着在这里做生意,能够确保七厘的利润!
盘算一下,还是很有得赚的,做生意能够旱涝保收的,并不多!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